查看原文
其他

共读竺可桢日记(18)·1939年6月12日

竺可桢日记(1939年6月12日

【原文摘录】

1939年6月12日 星期一  由贵阳至遵义  晨阴。

晨64°,667mm,1200m。晚72°,遵义1000m。


晨六点半起。七点半孙孝宽医生来。孙,贵阳人,1904年即赴日本,后入京都帝国大学学医,回国后在上海行医多年。又孙茂柏偕一女生谭傅懿来。谭系含光中学(长沙)毕业生,去年考入湖南大学,迁沅陵后未随往云。偕孙孝宽早餐后于九点出发,一路甚称平顺,十一点一刻至乌江渡,在养龙站等渡北往者计297架。余等所坐系小车,故得尽先至渡口。有三木船在来往,余等待十五分即上渡,半小时即过江。北岸有车四十辆,至刀把水又有59辆等渡南往。


余等于下午一点三刻至遵义,即至平津馆中膳。此处陆军大学及外国语校学生来者颇多。三点半至县政府晤县长刘慕曾及专员刘千俊叔侄,即与孟闻及刚复于县政府下榻,托督学夏禹平觅轿子四顶于明晨赴湄潭。晚膳在县署,刘请三科科长陶昌隆(武高毕业,与蔡绍牧同班)、张杰孙同席。据刘县长云,遵义人口六十万,每年田赋六万,出壮丁往前方者近二万人。出产以稻米为主,玉蜀黍次之。出口则有柞蚕与白木耳。柞蚕于嘉、道时代称极盛,近来以鸦片遍地而几绝迹,至民廿六年,刘始再谋复兴。去年出产值三四十万元,本年亦可百万元,较之前清则远逊矣。白木耳亦生于柞树上,树如碗大,每年亦可百万云。


据金咏深六月十六来函,谓六月十二寇机五六架第二次炸泰和,于新村、老村各投弹二次,次尹公祠、铁门住宅前后数进全部毁,新村学生宿舍大部毁,大原书院炸去西部,其余浙大码头、匡村、梁村亦被炸,死伤廿余人。




读后感】

西迁历经千帆,不坠青云之志


日记的开端,竺老清晨会见了几位友人,中午与友人出发到往乌江渡口。认真记录下每一位友人的情况,字里行间体现出竺老待人接物的真诚。在等候渡过乌江的过程中,竺老却在默默地留意两岸的渡船,记录着时间的流逝,展示出竺老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时间的精确的把控

    

日记的高潮,是竺老第一次来到遵义。和往常一样,竺老为国立浙江大学的建设身体力行地奔波劳顿。竺老会见了当地的县长、专员以及三科科长,自然是与他们共谋浙江大学在贵州未来的办学计划。即便公务繁忙,竺老仍不忘关注遵义当地的发展状况他详细地了解了当地的人口、田赋以及出产、出口物资状况,这些琐事看似内容平常,却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亲切地竺可桢校长,看到伟大中平凡的一面,展现出竺老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严谨细致的“求是”精神。也正是竺老“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”的生活态度,才得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汇聚了一大批诸如苏步青、王淦昌的先进知识分子,在至暗时刻谱写出一曲勠力同心的“求是”赞歌。


日记的最后,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,竺老仍不忘浙大师生、泰和人民的安危。短短几行文字控诉着日寇侵华罪行给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、生灵涂炭,流露出竺老对人民深陷苦难的同情与关切,对日寇侵华的愤怒与谴责。竺老永远对一寸土地、一方人民心存“安得广厦千万间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之志,渴望浙大办学的艰辛历程能鼓励战争中的人民,给人民带去安慰与希望。


纵使西迁历经千帆,仍不坠青云之志。竺可桢校长曾言:“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,而不在享受。”竺老正是一位浙江大学的服务者,人民的公仆。《竺可桢日记》让我们看到一位为浙江大学发展鞠躬尽瘁的好校长,一位平凡普通可敬可亲的伟大人物,一位具有真知灼见“求是”精神的心怀国之大者


   沈菁菁 智能财务2101

傅旭亮 神农2101

往期精选

1.共读竺可桢日记(17)·1939年6月3日

2.共读竺可桢日记(16)·1945年5月23日

3.共读竺可桢日记(15)·1936年5月18日

4.共读竺可桢日记(14)·1921年5月10日

5.共读竺可桢日记(13)·1949年5月2日

6.共读竺可桢日记(12)·1941年4月28日

鸣谢 | 浙江大学档案馆 张淑锵

排版朱锦添

责任编辑|朱晴雯

审核 | 卢佳颖 许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